中国教育热线  >  新闻  >  2020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公共办理硕士考研复试上岸必看参考书及答题技巧

2020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公共办理硕士考研复试上岸必看参考书及答题技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4-12 14:01:40  阅读:5550 来源:自媒体 作者:通巍巍学府之人梯

原标题:2020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上岸必看参考书及答题技巧

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

2020年3月19日星期四整理

北大教授、北外教授、人大教授、中财教授、社科院教授联合创办

目录

一、MPA考研复试参考书及热点预测

二、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6大需要注意的几点(上岸必看)

三、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答题技巧

四、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第一名笔记

五、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真题(育明一对一学员回忆)

六、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答题模板

2020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参考书及热点预测

结合过去五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真题的总结和研究,育明考研大印老师发现,当前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复试真题越来越灵活,对热点考察慢慢的变多,尤其是在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面试当中,所以以下参考书目是考生必须要看的,来应对今年可能考察的政府改革热点和政策热点问题: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育明教育咨询师通过对全国200多所MPA历年复试真题的分析发现,MPA公共管理硕士主要真题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工作相关的问题,第二类是专业课相关的问题,第三类是时政热点相关的问题。具体的复试课程可以在“腾讯课程”中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里面有MPA复试课程。

以下是育明教育咨询师整理的部分MPA复试面试热点如下:

1. 产业政策争论,包括中美贸易争端、《中国制造2025》、自主创新等问题。

2. 垃圾分类,涉及政策评估、方案执行、政策工具等问题。

3. 放管服改革所涉及的政府相关理论。

4. 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5. 政府的财政职能,涉及减税降费、营商环境、政商关系、经济稳定发展职能等。

6. 住房相关问题。

7. 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比如环保一刀切问题等。

8. 政策修订等问题,比如霍尔果斯避税天堂问题。

9. 政府改革最新的趋势等问题。

10.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相关问题。

11. 土地财政、税制改革等问题

12. 政府改革相关问题

13. 政府管理最新前沿理论

2020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6大需要注意的几点

根据育明教育过去12年对1000多为考研学员的分析发现,大多数考研考生在复试阶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准备时间太晚。最佳的准备时间是2个月左右,最好是初试后就开始准备,是因为一方面现在复试竞争越来越激烈,调剂越来越难,没有充分的准备很有一定的概率会导致考研功亏一篑,另一方面是因为复试的比重慢慢的升高,尤其是复试中又有笔试,还有听力、口语和面试,如果等到分数出来,有很大的可能性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了。未来复试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调剂越来越难,希望广大考生提前准备复试,相关MPA复试课程可以在“腾讯课堂”中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观看相关课程。

问题二:傻等复试信息。其实自从201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招考复试进行了相关改革之后,未来几年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我们大家参考2019年复试的相关信息(包括复试笔试参考书、复试人数等)即可,希望我们大家在估分后尽快联系育明教育咨询师,开始复试课程的指导。尤其是报考会计硕士(MPAcc)、计算机、北外、北语等院校的考生,复试的比重占到了50-60%,如果不提前准备,复试的内容根本复习不完。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对我们初试一对一的学员,我们都是建议初试后就开始备考复试。

问题三:复试资料单调。复试阶段要提交很多材料,尤其是个人陈述。从往年的考生来看,这部分内容很多考生都不知道如何撰写,结果提交的个人陈述不但不能给自己加分,还会给导师带来不好的印象。一般而言,个人陈述不只是你个人的学术背景、科研经历等信息的呈现,更是体现了你的文字功底和态度。设想一个连自己个人陈述都写不好的考生,导师能指望你给他做科研工作吗?此外,还有个人简历和其他的相关资料,如何在复试中让导师看到你的资料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需要好好打磨的。

问题四:缺乏模式面试。很多考生一直在学校待着,很少经历过正式的面试,这就导致在考研复试中会非常紧张。进而影响复试的发挥。我们建议考生在复试前一定要进行至少3次以上的模式面试,找到自己的问题,针对行的解决。模式面试也是育明复试课程中必备的一项。例如,2019年北外高翻一名考生,初试成绩排名倒数第二名,由于资料准备比较充分并且经历了多次模拟面试,复试成绩排名第一,最终成功上岸。育明教育的复试课程有9800-18800(保过)及调剂班次,有兴趣的可以直接登陆官网或者

问题五:个人陈述冗繁。很多考生不知道个人陈述说什么,尤其是英文的个人陈述,啰啰嗦嗦的,该说的没有点到位,不该说的说了很多。一般而言,个人陈述是考研复试面试的第一个环节,很多高校要求用外语表述。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展示自己呢?根据育明教育的经验来看,主要是凸显自己的独特优势、报考原因及研究兴趣即可。所以,不要轻视每一个复试的环节,每一个小的环节都可以最终导致考研折戟沉沙。

问题六:没有联系导师。导师很关键,这个不用赘言。但是怎么联系导师呢?联系哪个导师呢?这是有讲究的,因为每个导师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是不太相同的,所以必须找到与自己最为匹配的导师,这样能大大提升自己复试的成功率。此外,就是如何联系导师呢?一般来说,能够最终靠电子邮件,或者学长学姐,或者通过育明教育辅导机构,都可以。

公共管理博士讲解,12年专著公共管理硕士辅导及研究

1. 全国100所院校MPA复试范围及参考书

2. MPA复试资料撰写、个人陈述指导

3. MPA复试专业课基础知识:公共管理

4. MPA复试专业课基础知识:政策科学

5. MPA复试专业课基础知识:研究方法

6. 全国100所院校MPA复试面试真题解析:1000题

7. MPA复试面试技巧

8. MPA复试政治笔试范围及答题技巧

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答题技巧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一般答100字左右,在A4纸上约3行,每行30-40字。

(2)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做简述。第三,总结,可以作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2.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查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本看到5遍以上能够达到记忆的效果。当然,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简答题定义框架答题法

定义→框架→总结

第一,先把简答题题干中涉及的最重要的1-2个名词进行阐述,类似于“名词解释”。很多人省略了这一点,无意中丢失了很多的分数。第二,按照要求,搭建框架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条,每条150-200字。第三,进行简单的总结。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有头有尾,换言之,必须要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800-10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

3.论述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论述题在考研专业课中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考查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也可以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格外的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查队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我们育明考研专业课讲授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论述题三步走答题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第一,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概念,要阐释清楚;论述题中重要的理论要点要罗列到位。这些是可以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的,是得分点,也是进一步分析的理论基点。第二,要分析目前所存在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个部分,基本能够最终靠对课本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总结而成。第三,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回答的视角要广,不要拘泥于一两个点。

第二,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肯定要有条理性,但是条数不宜过多,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30分钟。如果试卷中有3道(一般不会更多)论述题,你可以答800-1000字,如果有两道,你可以答1000-1200字左右。论述题是拉分的关键,也是专业课里分值最高、题量最大的题型,同时往往是概括性最强、最难回答的题型。建议采用“总分总”结构,即前后是起始和总结的套话,中间是要点,要点部分采用4×300(2×150)模式,即分4大条,每条300字,每条又分两小点,每点150字。

2020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笔记(部分)

公共物品(资源)的使用问题——以共享单车管理为例

一、概况介绍

(一)共享单车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1.供需不匹配问题

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共享单车数量在短时间内激增,企业的盲目竞争使得单车投放数量超出城市的容纳能力,供给超过需求造成发达城市共享单车大量堆积,资源浪费严重。

2.单车停放问题

共享单车“无桩化”特点带来的无序停放问题严重,共享单车占用公共空间,被随意停放在人行道、盲道、绿化带等公共区域,影响市容市貌。城市地铁口等人流密集区共享单车无处停放占用机动车道,停车秩序混乱造成早晚高峰交通拥堵等现象屡有发生,增加城市交通管理的压力,影响共享单车企业的持续运营。

3.运营维护问题

一方面,部分共享单车由于缺少GPS定位功能,无法获得准确定位,导致共享单车企业对故障或老旧单车维护不及时甚至不处理。另一方面,用户私自加锁、损坏二维码将单车私用、窃取单车零部件等行为是共享单车运营维护的又一大难点。企业和用户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共享单车的使用率下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二)共享单车管理的对策建议

1.适量投放,有序竞争

共享单车企业在未来应优化一二线城市的投放布局,将超出发达城市饱和点的单车投放量适度转移到三四线城市,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共享单车企业也可通过我国在自行车制造方面的成本优势,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将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行业的有序竞争。

2.政企合作,协同治理

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现象反映出社会部分公众素质仍有待提高,未来政府和共享单车企业应加强对共享单车使用的日常规范化管理。政府可以在商场、学校、地铁口等人流密集区增加共享单车的专门停放区域,并派专门人员进行停放监管。共享单车企业则可利用GPS等技术,将政府规定的停车区域显示在APP界面,用户超出停车范围将无法上锁付费,逐步提升用户规范停车意识。

3.信用评分,加强监管

利用物联网技术,共享单车企业可以将需要维护的单车远程锁定,派专业维修人员进行修理。技术上欠缺的企业则可以按区域定期更新失踪和长期未使用的单车名单,集中修理后再进行投放。同时,共享单车企业应该加强用户信用评分体系建设,将违规严重用户列入信用黑名单,对主动报修、举报不良行为的用户予以相应信用奖励,开展信用积分兑奖品等活动,激励用户规范用车。

(注:以上内容极有可能设置为案例材料出现,故其中部分语言需要加工整理成答题语言)

二、题型分析

共享单车热点一般会涉及到各大院校真题中的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而且这两种题型要求答题所涉及的角度较多,知识面也极广泛。我们要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脉络,并结合我们在公共管理学里所学的知识综合展开分析,形成一套科学、专业的“论文式”答题语言,达到接近满分的要求。

三、答题语言

(一)是什么: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的特点。共享单车属于有形的公共物品,能够为公民共享。

(二)为什么

1.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地的悲剧”

公地悲剧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公地悲剧是哈定提出的,他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所在,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谢明《公共政策》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而在社会中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共享单车投入使用的过程中,部分公民为一己私利或因私愤而对共享单车进行破坏,“公车上私锁”、“恶意破坏车辆”的现象屡见不鲜。

2.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市场失灵有两种情况:一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

另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外部性,共享单车的使用中存在“搭便车效应”。

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反应不出来的产品或服务即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共享性,因此市场无法对公共产品做资源分配。共享单车属于公共产品,对公共产品的提供是政府分内之事,政府会通过政府财政予以提供。

(三)怎么做

1.政府作用:参与某些经济领域的资源分配,充当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面对共享单车使用上的部分无序、失控的市场失灵现象,政府要充分的发挥自身作用,扩大该领域的政府干预力度。为了城市市容市貌和居民出行方便,加强共享单车的综合管理,召开有关共享单车综合治理的座谈会、听证会等。

2.政府治理工具

政府工具又称政府治理工具、政策工具,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途和机制,政策工具乃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

政府应充分的利用用者付费工具,即谁消费谁付费。目的是把价格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中来。

另外,政府对市场运作不加干预,完全由市场之供需自行调节,由消费者自行决定消费对象,政府仅维持市场秩序。政府可以在商场、学校、地铁口等人流密集区增加共享单车的专门停放区域,并派专门人员进行停放监管。

3.第三部门管理

第三部门指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其组织特征是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

在社会综合治理中,充分的发挥作为第三部门的公益性志愿组织的作用,成立相关的共享单车综合治理志愿服务队。

4.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化政府

从政府角度而言,电子化政府势在必行。

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在此过程中,政府则需要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发展来实现科学治理,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企业角度而言,科学技术进步是一大趋势。

共享单车企业则可利用GPS等技术,将政府规定的停车区域显示在APP界面,用户超出停车范围将无法上锁付费,逐步提升用户规范停车意识。

专题2 城市综合治理问题——上海最严垃圾分类/北京最严禁烟令

一、概况介绍

(一)上海最严垃圾分类

1.背景

2018年上海市每日生活垃圾清运量接近2.6万吨,年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900万吨,给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实施垃圾分类后,垃圾处理流程细化,势必能大大的提升速率,缓解一定的压力。

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法案,并将于2019年7月1日实施。

2. 上海最严垃圾分类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开始实施。它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都将面临处罚。其中,个人最高会被罚款200元;运输企业“混装混运”行为逾期不改正的,最高会被罚款5万元;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企业未落实分类处理且逾期不改正的,最高会被罚款50万元,情节严重的将被吊销生活垃圾经营服务许可证。

上海市生活垃圾实行的是“四分类”标准,将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四个标准。

对拒不履行垃圾分类义务、拒不落实垃圾分类措施的单位和个人,除依法实施处罚外,违法当事人的信息将纳入公共信用平台,实施信用惩戒。对违法情节严重、拒不改正的收运及末端处置企业,依法吊销运营资质。

(二)北京最严禁烟令

1.背景

2013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模范遵守公共场所禁烟规定,以实际行动做出表率,自觉维护法规制度权威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形象。

2014年11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卫生计生委起草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并公开征求意见。这是中国首次拟制定行政法规在全国范围全面控烟,所有室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同时,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活动人群的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高等院校的室外教学区域,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妇产医院的室外区域,体育、健身场馆的室外观众坐席、赛场区域,公共交通工具的室外等候区域等也全面禁止吸烟。个人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的,可处以5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2.北京禁烟令

2015年北京市史上最严禁烟令开始实施。

5月12日北京市卫计委宣布成立控烟监督执法协调小组,负责整合资源和相关执法力量,协调组织北京市控烟监督执法。同时市民发现违规吸烟行为能够直接进行举报。

北京市控烟监督执法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北京市爱卫办、北京市卫生监督所以及北京市公共卫生热线服务中心等。

北京市还将让有条件的党政机关、宾馆、饭店等利用烟雾报警器、浓度检测设备、视频监控等手段监控吸烟行为。对学校、医疗机构、党政机关等重点控烟场所,逐步推行不良记录公示制度,违反《条例》被查处过三次及以上的重点控烟场所,将把不良记录在这些单位的醒目位置或政府机关网站上公示一个月。

2015年5月,为落实6月1日施行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北京市旅游委发出通知,要求景区设立控烟巡查员,要求饭店对已有的“吸烟楼层”进行整改。此外,有自营或外包的高星级酒店也应将已有的吸烟吧进行整改,涉及的合同纠纷等问题自行解决。

北京市旅游委行业监管处要求景区讲解员在向游客讲解过程中说明该景区落实《条例》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并说明违反规定会带来的后果,让游客自觉执行控烟规定。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通知要求景区设立控烟巡查员,对随处吸烟游客进行劝阻和监督,必要时向属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投诉举报违法游客。

二、题型分析

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在城市治理领域走在全国的前列,常作为重大政策的试点单位。城市治理体现了网络治理和社会问题的相关知识,此热点一般会涉及到各大院校真题中的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而且这两种题型要求答题所涉及的角度较多,知识面也极广泛。我们要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脉络,并结合我们在公共管理学里所学的知识综合展开分析,形成一套科学、专业的“论文式”答题语言,达到接近满分的要求。

三、答题语言

(一)是什么

1.社会问题——城市病属于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不理想或不可取,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

其中,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结构性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如经济不平等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价值百科观变化也会引发结构性社会问题,如家庭问题、劳动问题、人口问题等。

2.治理——城市治理需要合力

治理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对政府部门而言,治理是从统治到掌舵的变化;对非政府部门而言,治理是从被动排斥到主动参与的变化。

网络治理的新特征:

(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

(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

(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

(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

3.政府工具——治理过程中使用到的

治理工具,又称政策工具或政府工具,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途和机制,治理工具是乃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治理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

(二)为什么

1.社会问题:公众议程→政府议程

公众议程是指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的关系:

(1)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2)公众议程一般出现在政府议程之前,主要目标是使公众诉求能够在政府议程中获取一席之地。

(3)公众议程推动政府议程的建立。

(4)政府议程往往有一些意义非常明确的项目组成,其主要目标是对与问题有关的客观事实做出主观认定。

(5)社会要先经过公众议程,才能进入政府议程。但有时社会问题也可能越过公众议程直接进入政府议程。

2.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

治理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合作管理。

相互依赖关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随着相互依赖关系的增强,合作网络所强化的共同利益为解决依靠单个组织无法解决的事务提供了可能,成为推动公共管理民主化、社会化、分权化和竞争化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随着相互依赖关系的发展,合作网络也面临多重困境,直接影响治理能力和绩效。

治理的困境表现在:

(1)可治理问题。在市场和政府起不了作用的地方,合作网络也不一定能有效发挥作用,并非所有社会问题均可通过合作网络解决。

表现: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

(启示)要想避免治理失败现象出现,则需要从几方面入手:

①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案是在不完善的市场、不完善的政府和不完善的网络之中以及三者的各种结合之间进行的选择

②在认真分析具体社会问题的基础上,选择最具比较优势的解决方案

③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要使治理机制在合作与竞争、开放与封闭、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和适当的张力,用权变的策略来解决管理中各种不断浮现的问题和矛盾

(2)合法性问题。指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社会公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危机。合作网络的有效运作是提高政治系统合法性的一种途径和工具。

表现:①许多公众认为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联合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是不合法的

②由于许多公共物品由社区部门自行组织或由第三部门来提供,很多公众也因此认可合作网络,减少了对政府的“忠诚投入”

启示:①公众必须认识到,合作网络的有效运行并非以削弱国家的行动能力为前提

②合作网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参与,大多数网络都是政府主动建构的,在国际制度等合作网络中,政府是最主要的行动者

③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合作网络的确可以依靠自身资源解决共同关注的问题

(3)有效性问题。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之间的差距是产生有效性问题的直接原因。

表现:从需求来看,变动的治理环境和日益增多的社会团体产生更多公共需求,强烈要求合作网络解决;从能力来看,合作网络解决问题的资源是有限的。

启示:①明确网络的能力限度――“有所为有所不为”。②开发新的管理工具。③培养网络的管理者。④网络中的行动者要有行动意识。

(4)责任性问题。由于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共享权力、分担责任,带来公私界限模糊、责任认定困难的问题,公共行动者互相推诿、转嫁责任成为可能。

表现:私营部门中的企业很少认为自己是社区的“居民”,对社区负有任何义务;第三部门的组织希望自己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事务。弱化政府的公共责任。

启示:①加强行政化理论建设,重塑职业主义精神。

②完善公共责任制度,确保公民权利实现。

③政府特殊的责任定位。确立合意,保持社会的凝聚力,政府扮演“元治理”角色,即采取最后补救措施重塑合作网络。

3.城市治理的意义

结合自己的理解,总结几个“有利于”的句子分点作答即可。

(三)怎么做

1.如何推广新治理工具?

(1)正确认识新治理工具的作用和局限性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市场机制和工商管理技术是改善政府绩效的有效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借鉴工商管理的实践经验,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能大大的提升工作效率。

其次,必须清醒认识新治理工具的局限性。

(2)必须立足国情合理引进

各国国情不同、价值百科偏好不同,对新治理工具的选择和应用也不完全相同。任何理论、方法的引进都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进行批判借鉴,不能盲目引进。

(3)弄清每种新治理工具的应用机制、条件和范围

每种新治理工具都有应用机制、条件和范围,必须加以认真的分析,处理好技术上的问题。

(4)扩大新治理工具应用的领域范围

新治理工具的广泛应用,成为全球治理的一大趋势。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政府在某些方面还行使着市场的职能,新治理工具的应用刚刚起步,其推广应用的范围相当广阔。

(5)必须正确处理好“破”和“立”的关系

在引进新治理工具尤其是市场工具的同时应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不仅要“破”,更要“立”。在打破原有政府行政体制之后,必须建立行政主体的监督制约保障机制,避免产生监督制约的真空。

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真题回忆

1.治理的涵义和特征(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苏州大学)

治理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对政府部门而言,治理是从统治到掌舵的变化;对非政府部门而言,治理是从被动排斥到主动参与的变化。

网络治理的新特征:

(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

合作网络途径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环境中,没有哪个机构拥有充足的资源和知识可以独自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解决公共事务时,相互依存的行动者通过交换资源,共享知识,谈判目标,采取有效的集体行动。

(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

这是合作网络途径的行为假设。它认为,公共行动者在不确定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获得有关公共问题的所有信息,不可能拥有处理信息的完全能力,也不可能绝对理性地做出合理的选择;而且,行为主体有着复杂的动机,既有逐利的一面,也有追求社会效用的一面,既有利益分歧,也有共同利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反思,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学会了约束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可以在相互尊重对方利益的基础上采取合作行动来实现共同利益。

(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

在网络治理中,每个行动者所做的事几乎都会对其他行动者产生影响,所以行动者在考虑个人的行动策略时都会考虑其他行动者的选择。

(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

在政策网络中,各种治理主体通过对话和协商,在各种集体选择的论坛中交流信息,谈判目标,共享资源,减少分歧,并努力增进合作,在改善互动关系的同时达成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方案。

如果该知识点考察题型是论述题,那么还需要加入以下知识点作为补充构成完整答题语言:

21世纪我国政府再造的战略选择:

(1)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政府治理典范的变革

民主行政典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行政理性的典范,认为:

①民主国家的基石在于民主原则与民主行政,政府是手段,人民是目的

②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超越特殊利益集团

③在有效运用行政资源的同时,重视公平、正义

④强调政府决策的开放性,重视公民参与

⑤强调与他人共享权力,采取共赢取向;

⑥鼓励创新与多元化

(2)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

①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

②以成本—效益为基础的效率考量转变为民众评估的考量;

③政府以控制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

④由对特定“功能”、“权威”、“结构”的服从转变为对“使命”、“顾客”、“成果”的认同;

⑤从一味强调按章办事到强烈的当事人取向,考虑到民众的详细情况;

⑥从独断专横的领导到民众参与领导

(3)从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到亲市场的政府

中国行政改革的一个战略性目标在于建立一个亲市场的政府,即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要充分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

(4)从强势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

应通过确立行政参与、民营化或商业化,通过政府生产性和服务性功能的转移,通过社会责任的共负,通过契约化和委托体制等多种方式,释放民间力量,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模式。

(5)从政企不分、政府管制到政企分开、放松管制

改革政府与企业的核心:

①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改变,因此国有企业应逐步从竞争性生产和经济领域退出,压缩国有企业的规模;

②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要彻底分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③更多地引入竞争,放松管制,使更多的参与者加入,使企业更具竞争性;

④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使其向商业信贷靠近,从而更有压力和活力;

⑤改变国有企业管理者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赋予其更大权能的同时,引入新的监督机制。

(6)从权力集中到适度的地方分权

分权的优势:

①有助于保护个人的权力和自由

②社会系统免受中央决策失误的影响

③确保政府决策更适合地方实际

④使地方能够选择更适合地方情况的公共政策

⑤有助于地方政府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⑥存在政策创新的可能性

(7)从机械式的官僚组织到有机式的适应型组织

机械式组织的特征:

①对环境的开放性差,比较封闭

②过分强调明确、孤立的职能与分工

③组织权力结构集中

④权力来源于职位

⑤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管理层级多

⑥规则、手续多

⑦决策权集于中央高层

⑧纵向的沟通和协调

弹性的和有机式的组织的特点为:

①对环境具有开放性,建立一种具有弹性的、回应力的公共组织,发展将大众

视为顾客和消费者的公共服务导向;

②实行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相分离,强调战略管理

③改变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管理的层次和环节;

④改变组织内部集权的结构,向下级授予权能,责任共担

⑤以制度性的对话、知识和专门技能作为权力的来源;

⑥减少不必要的繁文缛节;

⑦重视决策的参与和组织的参与;

⑧网状型的沟通与联系;

⑨以团队精神达到整合与控制;

⑩建立跨部门和跨功能的组织。

(8)从人治到法治

法治是这样一种治理状态或秩序,在这一治理状态中,存在着法的普遍性和有效适用性,法律之于政府权力具有优先的、至上的权威,或者说政府应由法律规制并服从法律,最终公民的自由权利得到维护、保障并扩大。

法治政府的含义

①法治政府崇尚秩序并反对无政府状态。

②法治政府要求法律具有普遍性。

③法治政府要求体现实质正义。

④法治政府的核心在于政府受法律的约束和控制。

2.简述治理与统治的区别(2017年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南京大学;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北京大学;2011年对外经贸大学)

治理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合作管理。

统治是指掌握了社会政治权力的阶级对另一个接受权力支配的阶级实行专断的、按照少数权力精英的意志来展开的统领、指挥和管辖的行动。

治理与统治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治理

统治

管理的主体不同

政府垄断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

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公共行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管理的客体不同

对象更多,范围更广

管理的机制不同

依靠网络的权威

机制是信任

依靠政府的权威

机制是控制

管理的手段不同

开发出新的管理工具,如合同外包、内部市场、公共哲学等

强制性方式

管理的重点不同

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私域与公域的合作

以满足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国家的作用,官僚组织的能力

3.简析治理理论的三种研究途径(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对外经贸大学;2014年苏州大学)

治理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合作管理。

治理理论体系的三种研究途径:

(1)政府管理的途径

这一途径将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侧重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理解市场化条件下的公共管理改革,最重要的包含“最小国家治理”、“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等用法。

(2)公民社会的途径

与将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的用法不同,在“公民社会”途径看来,治理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公民社会部门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在公共资源管理、社区服务与发展、同业协会和跨国性的问题网络中普遍存在。

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一种“没有政府的统治”,是独立于国家体制之外、由个人组成的多元且自主的领域。

(3)合作网络的途径

这一途径试图在“网络管理”的框架内整合上述两种研究途径,它认为,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面对面的合作方式组成的网状管理系统。在政策网络中,各种治理主体通过对话和协商,在各种集体选择的论坛中交流信息,谈判目标,共享资源、减少分歧,并努力地增进合作,在改善互动关系的同时达成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方案。

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应对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2017年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对外经贸大学)

治理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合作管理。

相互依赖关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随着相互依赖关系的增强,合作网络所强化的共同利益为解决依靠单个组织无法解决的事务提供了可能,成为推动公共管理民主化、社会化、分权化和竞争化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随着相互依赖关系的发展,合作网络也面临多重困境,直接影响治理能力和绩效。

治理的困境表现在:

(1)可治理问题。在市场和政府起不了作用的地方,合作网络也不一定能有效发挥作用,并非所有社会问题均可通过合作网络解决。

表现: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

(启示)要想避免治理失败现象出现,则需要从几方面入手:

①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案是在不完善的市场、不完善的政府和不完善的网络之中以及三者的各种结合之间进行的选择

②在认真分析具体社会问题的基础上,选择最具比较优势的解决方案

③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要使治理机制在合作与竞争、开放与封闭、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和适当的张力,用权变的策略来解决管理中各种不断浮现的问题和矛盾

(2)合法性问题。指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社会公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危机。合作网络的有效运作是提高政治系统合法性的一种途径和工具。

表现:①许多公众认为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联合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是不合法的

②由于许多公共物品由社区部门自行组织或由第三部门来提供,很多公众也因此认可合作网络,减少了对政府的“忠诚投入”

启示:①公众必须认识到,合作网络的有效运行并非以削弱国家的行动能力为前提

②合作网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参与,大多数网络都是政府主动建构的,在国际制度等合作网络中,政府是最主要的行动者

③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合作网络的确可以依靠自身资源解决共同关注的问题

(3)有效性问题。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之间的差距是产生有效性问题的直接原因。

表现:从需求来看,变动的治理环境和日益增多的社会团体产生更多公共需求,强烈要求合作网络解决;从能力来看,合作网络解决问题的资源是有限的。

启示:①明确网络的能力限度――“有所为有所不为”。②开发新的管理工具。③培养网络的管理者。④网络中的行动者要有行动意识。

(4)责任性问题。由于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共享权力、分担责任,带来公私界限模糊、责任认定困难的问题,公共行动者互相推诿、转嫁责任成为可能。

表现:私营部门中的企业很少认为自己是社区的“居民”,对社区负有任何义务;第三部门的组织希望自己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事务。弱化政府的公共责任。

启示:①加强行政化理论建设,重塑职业主义精神。

②完善公共责任制度,确保公民权利实现。

③政府特殊的责任定位。确立合意,保持社会的凝聚力,政府扮演“元治理”角色,即采取最后补救措施重塑合作网络。

5.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对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现代化的启示(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要求:由于本题出题角度切口较大,答题语言注意满足综合性,结合真题简答题/论述题前4道题的答案进行整合。

6.新公共管理的七个要点(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武汉大学)

新公共管理是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百科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运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新公共管理的七个要点:

(1)即时的专业管理。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让公共管理者管理并承担责任

(2)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管理的目标必须明确,绩效目标能被确立并加以衡量

(3)强调产出控制。用项目和绩效预算取代传统的预算,重视实际成果甚于重视程序

(4)转向部门分权。打破公共部门的本位主义,破除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藩篱,构建网络型组织

(5)转向竞争机制。引进市场之间的竞争机制,减少相关成本,提高服务品质

(6)强调运用私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

(7)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如果该知识点考察题型是论述题,那么还需要加入本章知识点补充扩展补充1的其他内容。

7.谈谈重塑政府的十大原则/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的企业型政府的十大原则(201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中央党校;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

政府再造更能标明我们这个时代政府改革的本质,即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既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政府再造是一场政府自身的革命。

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了政府再造论(重塑政府)的十条标准: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即把掌舵职能(制定政策和规划)和划桨的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区分开来,使用许多方法(合同、代金券、不住、税收激励等)来完成目标,选择其中最能满足效率、效能、平等、责任和灵活性的需求方式。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即把服务控制权从官僚手中夺过来,放到社区手中,通过对社区进行拨款和授权来解决自身的问题,使之产生更多的承诺,更创造性的处理问题,并减少其依附性。

(3)竞争型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服务中去。即要求服务提供者在绩效和价格的基础上对业务展开竞争。这是促进整蛊闭门改进服务质量的基本策略。

(4)有使命感的政府:转变规则导向型组织。即内部放松管制,废除大量规章制度,从根本上简化行政制度,让管理者在法律范围内自由寻找完成使命的最好方式。

(5)结果导向型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即将责任从投入转移至产出和结果,并测量政府机构的绩效,制定组织目标,实行奖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6)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将服务对象视为顾客,调查顾客心声,制定顾客服务标准,让顾客来选择提供服务者。

(7)企业家政府:挣钱而不是花钱。不仅将精力放在花钱上,而且还要求得到投资回报,通过使用企业基金,公共收益和创新基金等激励手段来激励管理者在花钱的同时也关注挣钱。

(8)预防型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追求的是预防问题而不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服务。通过使用战略规划、未来愿景等手段,为政府提供更好的预见能力。

(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通过组织或体制将权力下放,鼓励低层政府拥有更多决策权。通过组织等级扁平化、使用团队以及劳资伙伴关系等方式来授权下级政府官员。

(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通过市场力量而非行政机制来解决问题,采取财政激励手段激励企业、第三部门、个人等组织解决社会问题。

8.谈谈政府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政府再造/事业单位改革(2018年北京大学;2015年厦门大学;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

答题思路:本题属于综合性题目,要求结合多个知识点,综合答案,也要详略得当。重点放在改革的新趋势和措施类上,其次再谈经验教训。

本章考点、难点归纳部分:

考点16:历次机构改革的成就、经验和教训

考点17: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趋势

本章知识点补充扩展部分:

补充2—5

9.大部制相关考题(2010年、2012年山东大学)

如:从行政效率和组织结构方面来看,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联系实际试论我国政府职能机构的调整趋势。(大部制改革是大趋势)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2013年3月10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表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这种较为典型的“小部制”,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强领导,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

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鉴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划分和呼应,如果国务院将部门数量控制在20个以内,则地方各级政府就基本上能够做到与中央一样合理设置部门,有利于政令上通下达,便于管理的衔接和延续。

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

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答题模板

其实,考研专业课和考研英语作文一样,都是有模板可循的。

一、有关政府改革考题的答题模板

比如“大部制改革”的措施、如何构建“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无缝隙政府”。如果考题涉及政府及其官员存在的一些问题,考生就可以套用此模板。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2.下放权力,转变管理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共同治理。3.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选择、考核机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4.增加专家学者以及群众的参与决策渠道,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体制。5.利用现代化、市场化管理方法,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率。6.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答题“三段论”

对某句话的“评析”,对某一个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这样开放性的题目,建议考生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第一,是什么,即以上材料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尤其是文章中反映了哪些行政管理的现象和理论。

第二,为什么,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或行政问题出现的原因。考研提供的材料,一定是要说明某一个问题,那么既然有问题就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

第三,怎么样,即针对以上的原因,今后应该怎么做。至于怎么做这个方面,可以套用上面的模板。

1.4 公共行政学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是什么”,即对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对象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怎么样”,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政府,是如何做事情的。

第三部分,“约束”,即对我们的对象——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使之不对私权产生侵犯。即当前政府反腐措施。

第四部分,“改革”,即对当前政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但四个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第一章,绪论:讲解近100多年行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积淀。即回顾过去。

第二章,行政职能:之所以把“行政职能”放在第二章,是因为我们这门学科产生的目的就为了研究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所以,本章是整本书的核心。此外,考生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在1887年才诞生,之前却没有存在。而政治学、企业管理等却早就有了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倡导的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即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所以,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很小,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研究它的必要性。但是,伴随着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社会事务慢慢的变多,但是立法机构等无力处理这些事务,所以政府就被推到了幕前。并且政府的作用慢慢的变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步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样一个时间段,就有人提出是时候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政府了。

第三章,行政权力:中国有一个词叫作“职权”,有“职”却无“权”,则政府及其官员就无法切实履行它的职能。因此,第三章必须是行政权力,它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保障。

第四章,行政领导:从第三章“行政权力”到第四章“行政领导”属于行政权力的人格化。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有赋予人之后,才具有人格,才能为民服务。而被赋予的这个人,就是所谓的领导,即行政领导。在权力与人结合以后,腐败也开始了。

第五章,行政组织:在权力与人结合产生了行政领导之后,光靠领导自身没法一个人亲力亲为,必须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构建自己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行政组织。

第六章:人事行政:在“行政领导”构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之后,就需要对组织中的人进行激励和管理,即人事行政,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每个组织的气氛、工作能力不同,其关键就是对组织的激励和管理。

第七章:行政决策:在“行政领导”通过“人事行政”对“行政组织”中的人充分激励和调动之后,政府就要开始做事情了,就要开始履行其“行政职能”了。那么,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制定决策,颁布政策,即为“行政决策”。

第八章:行政执行:政府作出“行政决策”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去执行,即为“行政执行”。正如考生自己在作出报考北京大学或者南京大学或者北航或者湖大或者川大或者北师大等之后,不能就开始无所事事,每天埋头“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一定要去制订考研计划,必须去每天不断地学习和落实学习任务。

第九章:行政方法:无论是考研,还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都必须讲究方法,在“行政执行”中不讲究方法,只能让自己走弯路,耽误时间。

第十章:行政效率:我们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方法”其目的就为了实现“行政效率”。正如,每年有几百上千人在育明教育参加考研、考博及公务员、四六级的培训,其目的也就为了寻求“行政方法”,达到“行政效率”的目的。

第十一章:机关管理: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一,除了“行政方法”,还必须有后勤管理保证日常管理。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二,除了“行政方法”和“机关管理”,还需要有财政的支持,毕竟大家不能空着肚子工作。

第十三章:行政行为:从第三部分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对政府之前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在对政府约束之前,我们一定要了解政府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行政行为”,唯此,才能更好地约束政府。

第十四章:依法行政:即“有法可依”,在我们了解了“行政行为”之后,就要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行政、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第十五章:法制行政:即“有法必依”,制定法律之后,必须有人监督,没有人监督,则法律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法制行政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监督的意思。

第十六章:行政责任:即“违法必究”,在官员违反了法律之后,就必须承担责任。“依法行政”、“法制行政”、“行政责任”三个部分属于对政府官员的外部监督体系。

第十七章:行政伦理:属于官员内部监督体系,力求通过个人品德的塑造、职业道德等对官员形成内在的约束。

第十八章:政府能力:在我们前三个部分,共十七章的努力下,我们要检测一下政府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政府能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结果发现,政府能力还是存在问题的,政府的职能还是没法得到更好地履行,甚至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可能会手足无措。怎么办呢?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节——行政改革。

第十九章:行政改革:在政府能力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的时候,在政府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但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次的改革,直至当前政府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也是面临着重重阻力。那么如何拯救我们的政府呢?

第二十章: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既然我国历次改革都面临着问题,那么我们大家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改革经验和理论。

第二十一—二十四章: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没法适应我国的改革环境,所以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大家要记住,无论看什么书,都务必要掌握作者写作的框架。只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以及弥补很多考生因为跨专业而产生的问题,并且对于考生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大有裨益。

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行政管理考研研究室经历8年的研究,对全国近100多本行政管理书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以及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这也是怎么回事育明教育考研辅导通过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本书另有录制的视频课程,也欢迎广大考生到育明教育订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