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0年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导师热点预测及答题模板
2020年4月15日星期三
北大、人大、北外、中财教授创办
【温馨提示】最近几年,对政府改革、行管前沿理论、经济社会热点越来越重视,这是考察的重点,建议我们大家一定要多关注。此外,2020年行管考研前三名全部为育明教育学员,而且分数都很高,在校教授一对一辅导,精准讲解,行管考研,首选育明教育。
此外,建议如下:
第一, 五一前必须弄明白每本书的重点及命题趋势,这是第一轮复习,根据育明视频课程或者一对一辅导推进。很多考生想自己先看书,这样很容易走入歧途,浪费时间。
第二, 6-10月,第二轮复习,背诵重点,但是不建议撰写笔记,因为你不明白重点,整理笔记就是抄书,没有一点意义。
第三, 11-12月,第三轮复习,进行5次左右模拟考试,根据育明考前押题进行模拟,2020年押题命中率高达90%以上。
目录
一、2021年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二、2004-2020年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育明一对一学员回忆)
三、2021年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导师预测考研热点
四、2020年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第一名笔记
五、2021年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热点专题20讲总结
六、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技巧
七、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模板
一、2021年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614行政学理论
《政治学与行政学名人观点览要》,何贻纶,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非政府组织理论》,林修果,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07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
《管理学概论》,张铃枣,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公共管理学》,林修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二、2004-2020年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汇总
【温馨提示】真题很重要,尤其是最近3年的真题,一定要重视,更多视频及一对一辅导,在校教授辅导,除了育明教育,任何机构都无法做到。
一、名词解释
1、阿奎那的“三重秩序”
2、君主论
3、“第一流的工人”
4、志愿精神
5、外部效应
6、非ZF组织的绩效评估
二、简答题
1、《理想国》的政体种类
2、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的内容
3、官僚组织体系的特征
4、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内容
5、志愿失灵的表现
6、非ZF组织的定价策略
7、非ZF组织人力资源构成
8、非ZF组织的战略管理的特征
三、论述题
1、论述霍布斯、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2、分析在华境外非ZF组织的管理和引导的措施。
807 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目标管理
2、头脑风暴法
3、绩效
4、公共服务
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6、公共产品
二、简答题
1、管理的内涵
2、为什么决策的本质是择优
3、梅奥对霍桑实验得出的结论
4、东方管理思想和西方管理思想的共性
5、公共政策及其特征
6、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
7、公共绩效评估的内容
8、电子政务对公共组织管理的影响
三、论述题
1、用维持和创新的关系,举例说明有效管理是适度的维持和适度的创新的辩证统一
2、ZF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四、2020年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笔记
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宁骚《公共政策学》
育明教育提示:过程模型在本章之前的考点中出现过,此处又重复出现,切记与政策的过程模型(生命周期模型)不能同一而论。另外,本部分内容与前面重复很多,要求考生将二者结合后记忆最佳答案,部分图解答题时不需要画,但要熟悉思路。
1.过程模型
美国学者史密斯首次提出了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关系的理论模型,因而又称为“史密斯模型”。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有如下四个主要变量:
(1)理想化的政策
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2)执行机关
执行机关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等。
(3)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4)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2.互适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认为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相互调适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政策执行是否有效取决于二者互适的程度。如图15-2所示
麦克拉夫林的相互调适模型,至少包含以下四项逻辑认定:
(1)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问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必须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2)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令下行”这种单向流程;
(3)政策执行者的目标和手段可随着环境因素、受影响者的需求和观点的改变而改变;
(4)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百科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从而影响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和价值百科取向。
3.循环模型
该模型认为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政策执行经历了三个阶段,遵循三个原则。
(1)三个阶段是:拟订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监督执行阶段。
(2)三个原则是: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共识原则。
4.博弈模型
这是博弈论运用于公共政策执行而形成的理论模型,即以博弈理论观察、分析执行过程中相关参与者就政策标或手段的达成所作的说服、协商与妥协等互动情形。它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前提,认为在冲突和竞争的情况下每一个参加者的选择都遵循最大收益—最小损失原则。
5.系统模型
美国学者霍恩和米特尔提出了系统模型。认为在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这一转变过程之间存在许多影响二者的量,既有系统本身,也有系统环境的因素。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必须重视对如下五个重要变量的把握:
(1)政策的价值百科诉示,即政策目标与标准;
(2)政策资源,即系统本身实现价值百科的条件;
(3)执行者属性,包括执行人员的价值百科取向、行为能力、精神面貌以及执行机关的特征及其整合程度;
(4)执行方式,指的是执行者之间、执行者与目标群体之问采取的互动方式,最重要的包含沟通、协调与强制;
(5)系统环境,最重要的包含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条件等。
这五个变量相互之间的联系及其与政策内容、政策效果的影响关系,如图15-4所示。
6.综合模型
美国学者梅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提出了综合模型,又被称作梅兹曼尼安—萨巴蒂尔模型。政策执行是一个受多种变量影响的相当复杂、多视角的动态过程。他们列举、分析了许多属于政策问题的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的因素,并把这些因素归为三大类,如图15-5所示。
这一模型从多个视角大量地考察了影响政策执行的各种主要变量,为分析、指导政策执行提供了一个较完备的思考与实践框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剖析——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
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
(1)“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
当执行机关和部门所执行的政策对自己不利时,执行者就制定与上级政策表面上一致,实际却相违背的实施方案,使上级的政策难以得到贯彻落实。
(2)“曲解政策,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
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中对政策的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导致政策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甚至出现与初衷相悖的结果。
(3)“软拖硬抗,拒不执行”——象征性执行
政策执行的最高准则在于维护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执行政策是党的纪律;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执行政策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职责。
(4)“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
附加性执行指的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者常附加一些原政策目标所没有的内容,把本不可行的事情变为可行之事,影响了目标的实现。所谓“土政策”,就是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实际的旗号,自立一套,自行其是,牟取私利。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成因
(1)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间的矛盾
①国家在某一方面对地方的权限、利益作了界定,但没有同时对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作配套性界定;
②同一内容的每个方面,有的被严格界定,有的则界定模糊;
③中央不同部门对同一规定有不同的界定。这样一方面使地方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又使地方有机会灵活变通,应对中央政策。
(2)政策本身的缺陷
①有些政策缺乏科学性,不完整,不配套;
②政策多变;
③政出多门,莫衷一是。
(3)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
①干部阶层利益诱发;
②地方部门利益驱使;
③干部中存在的错误思想观念的导向。
(4)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
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危害
(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政策变通的一种表现形式
①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抓住中央政策的精神实质,遵循政策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对策,这样的“对策”是合理的、合法的,它有助于用足、用活中央政策,有助于完善政策,使中央政策发挥更大的效益;
②如果地方政府夸大政策的灵活性,否定政策的原则性,以地方利益为标准,符合本地利益的政策就“用足用活”,反之就随之“变通”政策,肢解、曲解、抵制中央政策,制定“土政策”,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执行的结果出现 了与既定政策相悖的情况。这样的“对策”是不合理的,更是不合法的,其危害极大。当前,这种“上有政策,下有 对策”的现象更普遍。
(2)作为相对独立的地方利益,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办法,有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地经济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地方经济增长迅速,财政收入逐年增加,甚至超过中央政府的财政增长率。 然而,与此同时,政策执行中的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开始抬头。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严重的后果是中央政策权威性、严肃性正在受到来自国家机器内部的更具自我利益、自我意识、自治权力日益增大的地方政府及其领导 者的挑战,长期下去,就有可能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稳定和统一。
4.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治理
(1)从制度上解决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问题
在决策问题上,应明确宏观决策中央独统,微观决策地方自主。宏观决策的内容、实施时机与步骤,由中央政府做出。
(2)加强政策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
应该对现存的所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是政策规定之间出现相互矛盾、扯皮现象的都必须及时纠正;所有部门或地方的政策规定都必须严格与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规定相一致。
(3)摆正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质上颠倒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缺乏“一盘棋”的思想。
(4)加强监督,从严治政
①必须进一步加强监察监督工作。除了政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政策执行机关内部的监督外,还要让各阶层公民、社会团体、大众传播媒介等社会力量都来参与监督活动,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
②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在监督体系中,党的监督是保障,群众监督是基础,专门机构的监督是关键。
③必须实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监督原则。
五、2021年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热点专题20讲总结
法团主义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关注的中心。其中,多元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多元主义认为,社会与国家应该是分立的,市民社会是一个自主活动的领域。社会中的权力是多元的、分散的,不同的社会群体通过组织社团参与选举竞争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影响国家的政治决策。多元主义主张,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具有首位的重要性,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国家的干涉,公民应该有正式的、制度化的自由保障,国家与社会之间应该保持距离。多元主义“社会中心论”的理念在西方社会,特别是在美国,对现实的政治运作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
在看待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法团主义与多元主义有明显的不同。法团主义源远流长,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圣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和行会也对其有重要的影响。长久的思想源流和实践经验形塑了法团主义的思想主旨:国家与社会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二者没有截然清晰的界限。比如天主教会、行会等都是法团化的组织,整合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功能,是社会团结的重要纽带。在近现代社会,法团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经受了许多波折。追求个体权利的自由主义的崛起使得法团主义理论上的影响力式微,而行会和天主教会等法团组织的解体或衰落则使法团主义失去了实践的立足点。同时,法团主义本身也在发生着内在变迁,它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吸收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元素,包含了更多个体权力的理论要素,提出了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新主张。其立足点也从原来的天主教社会扩大到了新教国家和工业化社会。而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局势则给予法团主义明确的立足点,即作为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居间的替代者,既反对过分自由化,主张社会整合,同时也反对社会主义所主张的社会改造,国家统合一切。法团主义的主张在欧洲大陆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欧洲的福利国家体制、法团化的工会组织都承接了法团主义的主旨。但是因为与纳粹政权,特别是墨索里尼政权之间的关系,法团主义一直以来都受到批评和质疑。而在多元主义主导的美国,虽然拥有不少法团主义的理论家和支持者,但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非西方国家,相比于自由主义,法团主义与其传统的社会特质具有亲和力,所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受重视,特别是它与东亚经济发展的关系。
长期以来法团主义都是多元主义的批评者。著名的法团主义者威亚尔达(Howard Wiarda)认为法团主义有三个特征:1.一个强势的主导国家;2.对利益群体自由与行动的限制;3.吸纳利益群体作为国家系统的一部分,让他们呈现成员的利益,帮助国家管理和开展相关政策。尽管法团主义有不同的派别,但这个定义基本道出了法团主义的核心特征,就是要把利益群体整合进国家,受到国家的控制和约束。这与多元主义能够说是针锋相对的,多元主义坚持的是社会对国家的抗衡,维护社会的独立自主性。
在法团主义者眼里,社会和国家应该是融合的,二者融合所形成的法团化组织应该是整个社会良好运作的中介。这样一种中介能起到沟通协调、组织社会成员和群体、帮助制定和开展国家政策的积极作用。依照法团主义理论的权威学者菲利普·C·史密特(Philippe C.Schmitter)的解释,法团主义和多元主义都是“以社团形式组织起来的民间社会的利益同国家的决策结构联系起来的制度安排”。与多元主义下社团组织及其与国家关系的情形有别,法团主义具有如下6大特征:
1.在某一社会类别中社团组织的数量有限;
2.社团组织形成非竞争性的格局;
3.社团一般以等级方式组织起来;
4.社团机构具有功能分化的特征;
5.社团要么由国家直接组建,要么获得国家认可而具有代表地位的垄断性;
6.国家在利益表达、领袖选择、组织支持等方面对这些社团组织行使一定的控制。
就国家卷入与社团自主之关系的问题而言,史密特还进一步区分了“国家法团主义”和“社会法团主义”两个亚类型。在国家法团主义模式中,上述种种特征是经过国家自上而下的强力干预而形成的,即通过种种行政化或者直接明文规定的方式,国家赋予某些社团以特殊的地位,而对其他竞争性社团则根本不给予合法地位。相反,在社会法团主义模式中,某些社团享有的特殊地位是通过自下而上的竞争性淘汰过程形成而非国家指定的,同时竞争性社团的出现在国家的法律监管体系中并没有正真获得禁止,只不过由于国家的力量毕竟强大,已经获得国家支持或承认的社团拥有丰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资本,新兴的社团无法通过竞争撼动其垄断性或主宰性地位而已。社会法团主义与国家法团主义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两种利益聚集和表达模式所嵌合于其中的政治体制的特征。产生社会法团主义的政治体制具有多元化自由主义的特征;与之相对,孕育国家法团主义的政治体制则具有集中化威权主义的特征。
与多元主义相比,法团主义的主张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1.维护社会整合与团结。在多元主义体制下,不同的利益群体为了本群体的利益相互竞争,从而导致社会冲突,危及公共秩序。特别是在社会异质性强的国家,盲目地实行多元主义制度会造成社会分裂。所以,法团主义认为,多元主义不能解决社会整合问题,而国家与社会相互融合的法团组织才是理想的社会团结纽带。另外,法团主义可以通过社会、国家的融合更好地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实现社会团结的心理基础。2.公正性。在多元主义体制下,每个利益群体都可以对国家政治施加影响力来维护本群体的利益,但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权力分布极不均衡,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也差别很大,造成国家政治过于偏重某些强势群体,而弱势群体则被忽视。由此,国家政治的公正性会缺失。而在法团主义体制下,国家不会过多受到利益团体的压力,更有机会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利益,实现国家政治的公正性。3.效率优势。在多元主义体制下,国家政策的制定需要经过利益群体长期的斗争与妥协,而法团主义的政府与社会团体融为一体,信息畅达,政策制定更加快捷。另外,法团化组织本身经济运作效率较高,因为他们“公私兼顾”,节省了信息和交易费用,也能更好地聚合资源,协调行动。法团组织的经济效率优势被认为是东亚经济起飞的主要的因素。
整体性政府理论
佩里·希克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行政研究,而整体性治理就是他众多研究议题之一。他先后撰写了《整体性政府》《圆桌中的治理——整体性政府的策略》《迈向整体性治理》等著作,分别提出了整体性政府、整体性治理的思想,构建了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体系。
从产生背景看,“整体政府”改革主要是作为与部门主义、视野狭隘和各自为政等相反措施提出来的,用于解决犯罪、环境保护、社会排斥等跨部门问题的一种政府改革理论。学者们一般认为,“整体政府”是指一种通过横向和纵向协调的思想与行动以实现预期利益的政府改革模式。它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排除相互破坏与腐蚀的政策情境;更好地使用稀缺资源;促使某一政策领域中不同利益主体团结协作;为公民提供无缝隙而非分离的服务。“整体政府”改革在批判与继承传统官僚制组织与新公共管理“企业家政府”组织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政府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不断地进行组织创新,形成了一种“整体政府”的组织模式及方法,开辟了后公共管理背景下政府改革的新视野。系统地梳理西方“整体政府”改革的组织创新及方法,无疑对我国当前的政府改革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整体政府”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功能性组织的运作逻辑,形成了一种基于结果与目标的公共组织创新的路径依赖,即它以结果与目标为导向,解决当代公共服务中的协调与合作问题,探索“联合”的公共服务供给方法,对组织结构进行了全面再造。因此,从结构的视角看,“整体政府”改革通常被看成是一种有意识的组织设计或机构重组,最终形成了一种“整体政府”组织模式。
专题2 条块分割的内涵及治理
一、条块分割的内涵
所谓“条块分割”,是指在一定的地区或行业范围内,以合法的行政性架构为基础,以行政手段为主,并借助于经济和法律手段,限制本地区、行业稀缺性资源的流出,或限制其它地区、行业具有竞争力的商品流入,实行有利于本地区、行业的袒护性政策和行为。其中,地区分割是一种横向控制,表现为地区封锁和“诸侯经济”;而行业分割则是一种纵向控制,表现为行业垄断。条块分割的本质在于行政垄断。尽管条块分割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在所使用的手段上基本相似,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和完成工业化的需要,与条块分割所谓保护工业的动机在性质上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条:指的是由中央直属部委自上到下的一种指挥体制,例如,国家税务局对各级税务部门,国家工商部门对各级工商部门的指挥,就属于“条”。属于垂直、纵向管理。
块:则是以地方行政当局统管的某一区域全部的行政行为的一种概括描述。属于平行、横向管理。
二、条款分割的根源
我国条块分割有其很大特殊性, 并有着深刻的体制性根源。
(一)政府作为利益主体为条块分割提供了内在动力。
1、以隶属税为特征的分税制确立了地方政府税收受益人地位。1994年,我国进行了税收体制改革,改革后的体制被称作“分税制”。新税制简化了税种结构,避免了税收征收过程中的漏洞。但分税制也存在明显的局限:分税制规定地方税和分享税的一定比例归地方政府,确立了地方政府作为税收独立受益人的地位。分税制设立的地方税和分享税都是与地方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及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关的,是一种隶属税。中央和地方之间没有具体财政支付责任的划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还不是严格的分税制。这些局限决定了地方政府的税收利益与所辖地区的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以三级出资人为特征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立了地方政府盈余受益人地位。2003年,我国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确立了国家所有制前提下的三级出资人制度。新体制缩短了地方企业的委托代理链条,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确定由国资委集中行使出资人职责,收敛了企业的委托代理链条。但新体制也有明显的局限:第一,新体制规定地方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确立了地方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盈余的受益人地位;第二,国资委虽是政府一个特设机构,但它与政府之间不是经济契约关系,而是行政授权关系;第三,新体制把原来由各部门分散行使的权力改由国资委集中行使,却囿于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与国资委之间行政性授权内部的调整。这些局限决定了地方政府的盈余利益与地方国有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3、中央政府转移支付乏力为地方政府实施条块分割提供了内在要求。就目前情况去看,我国大部分地方的财政还比较拮据,许多地方政府财政实际上成了“吃饭财政”,而且拖欠工资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财政供养人口的增长大大高于同期人口增长的速度,加上职工工资的调整部分,工资性财政支出增加的速度更快。在不少地区,新增财政收入约有80%以上用于人员经费。同时,各地财政状况也极不平衡,中央财政在转移支付方面乏力。
(二)政府功能定位不合理为条块分割提供了可能。由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和管理手段落后,造成了“政社不分”的状况,为行政干预提供了可能;由于行政授权没有被打破,造成了“政企不分”状况,为行政干预提供了条件;以“管办不分”为特征的行业管理机制为条块分割提供了现实基础。
1、以“政社不分”为特征的行政管理机制为行政干预提供了可能。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我国的政府管理长期定位于包揽社会一切事务,甚至单位和家庭内部事务。为适应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要求,政府行政职能开始转变,社会中介组织开始出现,但政社不分现象仍较普遍,很多社会中介机构脱胎于政府部门,与其保持着天然的“母子”关系,政府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管理社会。这样,社会中介机构失去了独立、客观、公正的行业特性,政府通过中介机构管理社会的大小事务。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手段也比较落后。我国保留着明显的计划经济管理特征,政府不但要批项目,批政策,还要管投资,甚至还要负责具体项目的资金筹措。大量所谓“高税率产业”(如烟酒等)、短平快项目(一般性加工产品)和“五小”企业都是在这种体制下形成的。
2、以“政企不分”为特征的企业经营机制为行政干预提供了条件。一是国有资产结构和定位不合理。到 2002 年底,全国国有资产总计118299.2 亿元。经营性国有资产76937.8 亿元,占全部国有资产的65%。在经营性国有资产中,一般竞争性领域65476.7亿元,占全部经营性资产的85%。这说明我国国有资产的结构和布局是不合理的,国有资产绝大部分集中在竞争性领域特别是一般竞争性领域。这归根结底在于国有资产定位不合理。二是独立完整的法人财产权没有正真获得保证。由于政府与国资委之间行政授权关系没有被根本打破,国资委实质上是一个行政机构,行政性授权的内部调整不可能产生经济授权的契约关系。国资委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委托关系没有落实,所有权与经营权未能实现分离,独立完整的法人财产权难以保证,政企不分和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存在生存的土壤。
3、以“管办不分”为特征的行业管理机制为条块分割提供了现实基础。“管办不分”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所谓“管办不分”,是指行业主管部门既行使行业管理职能,又经办经营性企业。应该看到,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除电力、电信、民航、铁路外,还有如高等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娱乐、出版、旅游等行业。垄断利润是行业分割产生的诱因。在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客观上存在着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各地财政收入不平衡,机关事业单位人均收入低,这就难免促使一些地方和部门谋求垄断利润。条块分割是制造进入障碍、市场歧视和阻碍商品与资源自由流动的最有力也最简单的手段,再加之利益约束与法律机制的不健全,就使得条块分割变得更为现实,使得行政性市场垄断难以有效抑制。
(三)政绩考核不科学为条块分割提供了激励机制。
1、非科学发展观是条块分割关于发展问题观念上的反映。政府职能的本质在于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许多方面还有待于完善,许多在发达国家由市场提供的私人产品在我国还不得不由政府提供。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各级政府用于提供公共产品的财力比较薄弱,公共产品总的来说还比较匮乏,许多国有企业仍要承担办社会的重担。我国实施经济赶超战略积累起来的巨额国有资产必然有其增值的要求,以及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与市场体制在许多方面也不协调,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现有复杂的利益格局和运行机制。一种社会经济体制下的利益关系决定了观念意识的形成,反映在发展观上,由于条块分割及其利益基础的存在,就形成了非科学的发展观。如盲目追求GDP(或人均 GDP)就是由于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注意的仅仅是本地区或本行业的利益,而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对其它地区或行业的影响,看不到现在的行为对将来的影响,也不可能形成联系的观点或发展的观点。
2、以“经济核算”为特征的考核制度为条块分割提供了激励。由于我国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社会核算体系,长期以来片面地GDP及其增长速度来衡量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来衡量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绩。只讲经济核算,不讲社会核算;只顾本地或本行业发展,不管这种发展对国家整体发展的负面影响;只顾GDP的增长,不管增长的效益、效率和质量,这种做法必然助长条块分割,是以巨大的社会成本为代价的。因为发展地方或部门的经济既需要资金,也需要市场,而实施条块分割和保护主义政策既能保护市场,实现GDP的增长,也能增加地方政府或部门的收入。同时,这种不计社会成本的核算体系也势必阻碍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实践中,这些政绩又主要以建了多少企业、上了多少项目等指标进行简单量化和比较。随着干部选拔制度日益民主化,选民也以发展地方或部门经济作为评价干部的基本标准,这些都激励强化了条块分割的趋势。
三、治理我国条块分割的路径选择
(一)改变政府市场主体地位, 消除条块分割的现实基础。
1、无论是从政府的职能还是从政府的效率来看,都要对政府功能进行合理定位,这是改变政府市场主体地位打破条块分割的基本前提。从政府的职能来看,政府的职能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提供公共产品不能够赢利,而私人产品的提供具有盈利性,应由追逐利润的私人资本来提供。提供公共产品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效率提高,从而扩大了税基,补偿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支出。再从政府的效率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要比政府高,但政府在处理涉及外部性的问题时比较有效率,但市场则会出现失灵。因此,必须加快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把国有资产逐步从竞争性领域特别是一般竞争性领域转移到公共产品的提供、有利于国有经济控制力提高和涉及国家安全的产业上来。
2、在竞争性领域存在大量国有资产的现实条件下,无论是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要求还是从社会化大生产的科学管理要求来看,都要实行政企分开,这是改变政府市场主体地位打破条块分割的现实保证。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要求来看,在国有资产在总量和比重都很大的情况下,国有资产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值增值,这就要求国有资产资本化,参与社会资本的增殖运动,回归社会资本的属性,遵从社会资本的运动规律。从社会化大生产的科学管理要求来看,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要求,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大,科学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必然要求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维护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独立和完整,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要求。因此,政府作为出资人只能通过股东大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主张,通过董事会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者的选择,而不能采取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也不能指派任命干部。
3、无论从行政内容还是从行政方法上来看,都要依法行政,这是改变政府市场主体地位打破条块分割的关键。从行政的内容上来看,要明确政府的管理职能,按照法律的规定管理社会事务,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而不是管单位、管企业,更不是直接管理企业和单位的内部事务。行业管理只需对全社会的同种类型的产品或服务进行规划、协调、监督,并为它们提供各种服务,规范经营行为、培育市场体系、保证公平竞争和正常经济秩序,而无需承担组织指挥等职能。从行政的方式上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主要是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间接管理,积极促进中介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尽可能的避免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行业管理应在充分的发挥行业组织自律协调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引导、协调和推动社会事业和经济的发展。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消除条块分割的内在动力。
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进一步调整地方税的税收结构、征税方式和征税环节,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消除条块分割动力的前提。我国地方税收收入是一种隶属税,其带来的最明显的结果就是保护本地区的企业。首先要调整税费关系,加快费改税步伐,规范政府收入,建立以税收收入为主、规费收入为辅的地方财政收入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改革征税方式,割裂地方财政收入与所辖企业的税收联系。如地方税收收入可改按经营所在地征税,这样做才能够削弱地方政府实施地方分割的动力。同时,可优先考虑扩大地方的税权,允许设置一些有地方特点的税种如特种资源税,提前税收征收环节,使地方政府获得应得的税收。
2、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界定支出责任,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消除条块分割动力的关键。合理划分管理范围,既可以调动地方积极性,也可在其基础上界定各自的支出责任。中央政府管理的重点应当放在制定经济法规、稳定宏观经济环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通过区域规划协调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因此,凡是涉及国防、外交、公安、全国重点设施、实施国家调控及国家机关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由中央政府支出。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地方行政管理、城市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地区经济发展及本地文教事业等方面的事务,所涉及的费用由地方财政支付。在事权和支出责任界定清晰的基础上,将与维护国家权益相关和有利于实施宏观调控的税种划为中央固定收入,而与地方社会经济事业发展关系密切的税种则划为地方固定收入。
3、为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地区间差距,特别是在各地财政收入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应在保证中央财力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这是消除条块分割动力的保证。一般性补助应改基数比例法为因素法,根据地区的人口、面积、教育水平、医疗水平及人均收入水平确定具体的补助金额;专项拨款补助主要是为了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意图,能解决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特殊问题,是中央实施宏观调控的一个有力手段,应专款专用;特殊补助是根据老、少、边、穷地区的特殊因素所追加的补助,以调节分配结构和地区结构,特别是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和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地区的发展。
(三)改革政绩考核制度,消除条块分割的激励机制。
1、在转变政府职能基础上,合理界定地方政府管理责任,是消除条块分割激励的前提。界定地方政府管理责任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其次要界定各级政府责任范围,最后还要界定地方政府与基层组织的责任范围。既要明确地方政府不应管理由中央政府管理的事务,也要明确地方政府不应管理基层组织和企业内部事务。地方政府责任主要在于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或服务,为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优良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
2、按照地方政府管理范围和责任,建立科学政绩考核制度,对各级政府和行政人员进行考核,是消除条块分割激励的关键。现行干部考核制度过分强调了与所辖地区经济发展成就进行直接挂钩,并且这种经济发展成绩又主要以上了多少项目、建了多少企业、经济稳步的增长速度多少等指标来进行简单量化和比较。因此,设计一套科学、规范、可量化的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有经济数量指标、增长速度指标,更要关注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质量指标、社会经济效益指标和环保指标;不仅考核干部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绩, 也要考核干部在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方面的表现;不仅考核短期发展目标,还要考核可持续发展目标。
(四)反垄断,打破条块分割的堡垒。条块分割的目标就是获得垄断利益,不管它采取何种方式,但都难以掩盖其垄断的本质,垄断是条块分割的堡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自然垄断行业不再具有垄断特性,自然垄断不再是条块分割的护身符;垄断的最大受害者是消费者,由于单个消费者力量薄弱,只能依靠消费者协会,因此,应该发挥消费者协会功能打破条块分割的堡垒。发挥消费者协会功能打破条块分割的堡垒。垄断的最大受害者是消费者,他们有动力打破垄断、打破条块分割。社会中介机构是政府社会经济管理的重要助手,因此,应发挥作为消费者自治组织的消费者协会的作用,为消费者利益服务。
六、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技巧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一般答100字左右,在A4纸上约3行,每行30-40字。
(2)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做简述。第三,总结,可以作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2.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查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本看到5遍以上能够达到记忆的效果。当然,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简答题定义框架答题法
定义→框架→总结
第一,先把简答题题干中涉及的最重要的1-2个名词进行阐述,类似于“名词解释”。很多人省略了这一点,无意中丢失了很多的分数。第二,按照要求,搭建框架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条,每条150-200字。第三,进行简单的总结。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有头有尾,换言之,必须要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800-10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
3.论述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论述题在考研专业课中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考查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也可以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格外的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查队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我们育明考研专业课讲授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论述题三步走答题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第一,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概念,要阐释清楚;论述题中重要的理论要点要罗列到位。这些是可以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的,是得分点,也是进一步分析的理论基点。第二,要分析目前所存在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个部分,基本能够最终靠对课本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总结而成。第三,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回答的视角要广,不要拘泥于一两个点。
第二,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肯定要有条理性,但是条数不宜过多,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30分钟。如果试卷中有3道(一般不会更多)论述题,你可以答800-1000字,如果有两道,你可以答1000-1200字左右。论述题是拉分的关键,也是专业课里分值最高、题量最大的题型,同时往往是概括性最强、最难回答的题型。建议采用“总分总”结构,即前后是起始和总结的套话,中间是要点,要点部分采用4×300(2×150)模式,即分4大条,每条300字,每条又分两小点,每点150字。
七、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模板
其实,考研专业课和考研英语作文一样,都是有模板可循的。
一、有关政府改革考题的答题模板
比如“大部制改革”的措施、如何构建“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无缝隙政府”。如果考题涉及政府及其官员存在的一些问题,考生就可以套用此模板。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2.下放权力,转变管理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共同治理。3.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选择、考核机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4.增加专家学者以及群众的参与决策渠道,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体制。5.利用现代化、市场化管理方法,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率。6.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答题“三段论”
对某句话的“评析”,对某一个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这样开放性的题目,建议考生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第一,是什么,即以上材料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尤其是文章中反映了哪些行政管理的现象和理论。
第二,为什么,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或行政问题出现的原因。考研提供的材料,一定是要说明某一个问题,那么既然有问题就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
第三,怎么样,即针对以上的原因,今后应该怎么做。至于怎么做这个方面,可以套用上面的模板。
1.4 公共行政学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是什么”,即对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对象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怎么样”,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政府,是如何做事情的。
第三部分,“约束”,即对我们的对象——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使之不对私权产生侵犯。即当前政府反腐措施。
第四部分,“改革”,即对当前政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但四个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第一章,绪论:讲解近100多年行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积淀。即回顾过去。
第二章,行政职能:之所以把“行政职能”放在第二章,是因为我们这门学科产生的目的就为了研究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所以,本章是整本书的核心。此外,考生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在1887年才诞生,之前却没有存在。而政治学、企业管理等却早就有了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倡导的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即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所以,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很小,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研究它的必要性。但是,伴随着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社会事务慢慢的变多,但是立法机构等无力处理这些事务,所以政府就被推到了幕前。并且政府的作用慢慢的变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步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样一个时间段,就有人提出是时候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政府了。
第三章,行政权力:中国有一个词叫作“职权”,有“职”却无“权”,则政府及其官员就无法切实履行它的职能。因此,第三章必须是行政权力,它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保障。
第四章,行政领导:从第三章“行政权力”到第四章“行政领导”属于行政权力的人格化。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有赋予人之后,才具有人格,才能为民服务。而被赋予的这个人,就是所谓的领导,即行政领导。在权力与人结合以后,腐败也开始了。
第五章,行政组织:在权力与人结合产生了行政领导之后,光靠领导自身没法一个人亲力亲为,必须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构建自己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行政组织。
第六章:人事行政:在“行政领导”构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之后,就需要对组织中的人进行激励和管理,即人事行政,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每个组织的气氛、工作能力不同,其关键就是对组织的激励和管理。
第七章:行政决策:在“行政领导”通过“人事行政”对“行政组织”中的人充分激励和调动之后,政府就要开始做事情了,就要开始履行其“行政职能”了。那么,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制定决策,颁布政策,即为“行政决策”。
第八章:行政执行:政府作出“行政决策”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去执行,即为“行政执行”。正如考生自己在作出报考北京大学或者南京大学或者北航或者湖大或者川大或者北师大等之后,不能就开始无所事事,每天埋头“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一定要去制订考研计划,必须去每天不断地学习和落实学习任务。
第九章:行政方法:无论是考研,还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都必须讲究方法,在“行政执行”中不讲究方法,只能让自己走弯路,耽误时间。
第十章:行政效率:我们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方法”其目的就为了实现“行政效率”。正如,每年有几百上千人在育明教育参加考研、考博及公务员、四六级的培训,其目的也就为了寻求“行政方法”,达到“行政效率”的目的。
第十一章:机关管理: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一,除了“行政方法”,还必须有后勤管理保证日常管理。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二,除了“行政方法”和“机关管理”,还需要有财政的支持,毕竟大家不能空着肚子工作。
第十三章:行政行为:从第三部分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对政府之前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在对政府约束之前,我们一定要了解政府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行政行为”,唯此,才能更好地约束政府。
第十四章:依法行政:即“有法可依”,在我们了解了“行政行为”之后,就要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行政、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第十五章:法制行政:即“有法必依”,制定法律之后,必须有人监督,没有人监督,则法律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法制行政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监督的意思。
第十六章:行政责任:即“违法必究”,在官员违反了法律之后,就必须承担责任。“依法行政”、“法制行政”、“行政责任”三个部分属于对政府官员的外部监督体系。
第十七章:行政伦理:属于官员内部监督体系,力求通过个人品德的塑造、职业道德等对官员形成内在的约束。
第十八章:政府能力:在我们前三个部分,共十七章的努力下,我们要检测一下政府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政府能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结果发现,政府能力还是存在问题的,政府的职能还是没法得到更好地履行,甚至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可能会手足无措。怎么办呢?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节——行政改革。
第十九章:行政改革:在政府能力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的时候,在政府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但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次的改革,直至当前政府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也是面临着重重阻力。那么如何拯救我们的政府呢?
第二十章: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既然我国历次改革都面临着问题,那么我们大家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改革经验和理论。
第二十一—二十四章: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没法适应我国的改革环境,所以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大家要记住,无论看什么书,都务必要掌握作者写作的框架。只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以及弥补很多考生因为跨专业而产生的问题,并且对于考生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大有裨益。
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行政管理考研研究室经历8年的研究,对全国近100多本行政管理书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以及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这也是怎么回事育明教育考研辅导通过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本书另有录制的视频课程,也欢迎广大考生到育明教育订购!
七、行政管理考研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是什么”,即对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对象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怎么样”,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政府,是如何做事情的。
第三部分,“约束”,即对我们的对象——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使之不对私权产生侵犯。即当前政府反腐措施。
第四部分,“改革”,即对当前政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但四个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第一章,绪论:讲解近100多年行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积淀。即回顾过去。
第二章,行政职能:之所以把“行政职能”放在第二章,是因为我们这门学科产生的目的就为了研究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所以,本章是整本书的核心。此外,考生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在1887年才诞生,之前却没有存在。而政治学、企业管理等却早就有了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倡导的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即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所以,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很小,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研究它的必要性。但是,伴随着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社会事务慢慢的变多,但是立法机构等无力处理这些事务,所以政府就被推到了幕前。并且政府的作用慢慢的变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步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样一个时间段,就有人提出是时候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政府了。
第三章,行政权力:中国有一个词叫作“职权”,有“职”却无“权”,则政府及其官员就无法切实履行它的职能。因此,第三章必须是行政权力,它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保障。
第四章,行政领导:从第三章“行政权力”到第四章“行政领导”属于行政权力的人格化。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有赋予人之后,才具有人格,才能为民服务。而被赋予的这个人,就是所谓的领导,即行政领导。在权力与人结合以后,腐败也开始了。
第五章,行政组织:在权力与人结合产生了行政领导之后,光靠领导自身没法一个人亲力亲为,必须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构建自己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行政组织。
第六章:人事行政:在“行政领导”构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之后,就需要对组织中的人进行激励和管理,即人事行政,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每个组织的气氛、工作能力不同,其关键就是对组织的激励和管理。
第七章:行政决策:在“行政领导”通过“人事行政”对“行政组织”中的人充分激励和调动之后,政府就要开始做事情了,就要开始履行其“行政职能”了。那么,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制定决策,颁布政策,即为“行政决策”。
第八章:行政执行:政府作出“行政决策”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去执行,即为“行政执行”。正如考生自己在作出报考北京大学或者南京大学或者北航或者湖大或者川大或者北师大等之后,不能就开始无所事事,每天埋头“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一定要去制订考研计划,必须去每天不断地学习和落实学习任务。
第九章:行政方法:无论是考研,还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都必须讲究方法,在“行政执行”中不讲究方法,只能让自己走弯路,耽误时间。
第十章:行政效率:我们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方法”其目的就为了实现“行政效率”。正如,每年有几百上千人在育明教育参加考研、考博及公务员、四六级的培训,其目的也就为了寻求“行政方法”,达到“行政效率”的目的。
第十一章:机关管理: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一,除了“行政方法”,还必须有后勤管理保证日常管理。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二,除了“行政方法”和“机关管理”,还需要有财政的支持,毕竟大家不能空着肚子工作。
第十三章:行政行为:从第三部分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对政府之前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在对政府约束之前,我们一定要了解政府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行政行为”,唯此,才能更好地约束政府。
第十四章:依法行政:即“有法可依”,在我们了解了“行政行为”之后,就要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行政、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第十五章:法制行政:即“有法必依”,制定法律之后,必须有人监督,没有人监督,则法律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法制行政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监督的意思。
第十六章:行政责任:即“违法必究”,在官员违反了法律之后,就必须承担责任。“依法行政”、“法制行政”、“行政责任”三个部分属于对政府官员的外部监督体系。
第十七章:行政伦理:属于官员内部监督体系,力求通过个人品德的塑造、职业道德等对官员形成内在的约束。
第十八章:政府能力:在我们前三个部分,共十七章的努力下,我们要检测一下政府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政府能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结果发现,政府能力还是存在问题的,政府的职能还是没法得到更好地履行,甚至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可能会手足无措。怎么办呢?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节——行政改革。
第十九章:行政改革:在政府能力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的时候,在政府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但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次的改革,直至当前政府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也是面临着重重阻力。那么如何拯救我们的政府呢?
第二十章: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既然我国历次改革都面临着问题,那么我们大家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改革经验和理论。
第二十一—二十四章: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没法适应我国的改革环境,所以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大家要记住,无论看什么书,都务必要掌握作者写作的框架。只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以及弥补很多考生因为跨专业而产生的问题,并且对于考生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大有裨益。
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行政管理考研研究室经历8年的研究,对全国近100多本行政管理书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以及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这也是怎么回事育明教育考研辅导通过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本书另有录制的视频课程,也欢迎广大考生到育明教育订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