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热线  >  新闻  >  优异的绵羊大学终究应该学什么或许你以为的都是错的

优异的绵羊大学终究应该学什么或许你以为的都是错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5-10 22:37:00  阅读:8469 来源:自媒体 作者:阳光小房子

原标题:《优秀的绵羊》:大学究竟应该学什么?也许你认为的都是错的

文/芳芳没想到

2020年的高考马上就要到了,万千学子十年寒窗苦读,被检验的时刻就要到来了,不管是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还是家长,都感觉非常紧张。

之所以高考如此被人重视,是因为它被赋予了很多意义,最重要的是,考上好大学就是改变命运的开始。

家长们都认为,大学学个好专业,未来就能有好工作,好工作带来的自然就是好前途。

所以,很多人去搜索最热门的10个专业,也总有过来人会去指导孩子该学什么专业,可大学真的就是只为就业做准备的吗?大学究竟应该学什么?我们大家都认为的真的都对吗?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春花老师曾经说过:读大学应该是为你的一生负责,而不是为你的就业负责。对于这句话,真的是不能再认同了。

刚好,最近又看了一次《优秀的绵羊》这本书,其中用大量篇幅证明了大学绝对不是职业的跳板,因为我们人活着,不可能只有工作,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自我,创建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本书的作者是威廉.德雷谢维奇,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了本科,之后读到了博士学位,并且担任了5年的研究生导师,后来又在耶鲁大学任教10年。

直到他从耶鲁辞职,发表了一篇名为《精英教育的劣势》,之后引发了热议,他也收到了很多邮件,给他发邮件的很多都是常春藤学校的学生,他们都表明了自己很迷茫,认为德雷谢维奇说出了他们的困惑。

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中,讲述了精英教育的现状和弊端,为什么精英教育会让学生陷入困境,他们又该如何逃脱这种困境。

必须得说,这真的是一本走入大学之前,家长和孩子必读的一本书,虽然他是用美国的现状来分析的,但对当下中国的大学生来讲,依然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最近B站的宣传片《后浪》很火,但我更喜欢日本版的《后浪》,短片就1分多钟,前50秒非常形象的描述了当下的年轻人,似乎总是跟着大部队走,但是根本就不清楚自己在追什么,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其实,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希望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学习高手,让他们考上考大学,学个好专业,在学校时候最好多考一些证,为自己的简历添砖加瓦。

人们总认为忙起来的人生,才算是不浪费。

列夫托尔斯泰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讲述了伊凡的一生,他中规中矩的做官,上学,升职,社交,娶妻生子,从来就没想过自己为何需要走这样路,为何要选择这样的职业,只是觉得这样活着比较体面,所以就一直随波逐流。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得了癌症,他才发现他过的就是二手生活,他从来就没反思过自己为何需要这样活着。

这样的生活,像极了小王子鄙视的大人的生活,没有精神追求,盲目地忙碌着。

在去年很火的《银河补习班》里,邓超饰演的马浩文,告诉自己的儿子:“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考上了清华北大,然后做什么呢?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用在你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要为财富、资历和声誉努力。我们确实都想要有一份更体面的工作,但更需要懂得如何好好生活。

其实教育的作用是不断向孩子提问,他是怎样的人,未来他做什么样的职业,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只是跟着社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很多人都忘了教育的真正作用。

要想明白这样一些问题,就必须努力思考,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过程很困难,更需要有合适的契机,而大学这四年就是再合适不过的时光。

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校长拉里.萨默斯曾说过:我们所学的知识,在10年内就会被淘汰。这种看法可能是太乐观了,很多知识的半衰期并没那么长。

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曾经发布过一篇文章,指出了技术界的一个重要现象:集成电路的元件数量在未来的每年都会翻一番。

基于此他提出了摩尔定律,科技的发展速度会呈指数级增长,也就是跟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会慢慢的快。与此对应的是,我们所学的知识也会很快过时。

大学的四年时光,如果都用来学习必将过时的知识,考一些自认为非常有用的证书,有极大可能在工作中根本用不到。

陈春花老师在她的访谈中谈到这样一个观点:人这一生有很多职业选择的机会,会在很多岗位上发挥作用,大学所学的知识根本无法让你胜任未来的工作,你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的了职场

倘若大学时光,用实用主义的标准来衡量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这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威廉谢维奇在书中说到:

如果你在大学毕业之际,与你入学初期并无区区别,你的信念、价值百科观、愿望以及人生目标依旧如故,那么你全盘皆输,必须重新开始。

大学的使命,其实是把青少年变为成人,这中间思维定式的转变极其重要。

思维定式上是指我们观察世界的方法,这种观察不是视觉上的看,而是指在面对一种现象时,内心对它的感知、理解和诠释的方法。

上大学时,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想构成了我们对这样一个世界认知的框架,这种框架也许适用于曾经生活的环境,但在面对更多变的环境,更广阔的世界时,一定是不适用的。

大学时光很重要,它不需要为生计奔波,拥有一个远离家庭的环境,倘若加上不用被职业规划舒服,那么这就是最适合思考和反思的黄金时间,也就是审视我们思维定式的绝佳时刻。

既然我们已明确的知道,大学时光若只是为就业做准备,是一种暴殄天物的做法,那么这四年的时间,究竟哪些事情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呢?

首先:广泛的阅读,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和内容

大学的教育应该是博雅教育,也就是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的根本就是质疑所有事物,随时要接受推翻之前认知的风险,就是打破我们之前的思维定式,形成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经济学家何帆老师曾说过:通识教育就为了让你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跨界知识的高手,而且把你培养成一个敢于怀疑、勇于探索、自信而又谦卑、努力而又从容的“得道”者

阅读的时候,不要只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兴趣,文学、历史、地理、物理、数学等各个学科都去了解下,当你阅读的足够多,积累到某些特定的程度,你会发现你看问题的角度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多了。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查理.芒格就是跨界学习的高手,他的多元思维模型就是建立在通识教育之上的决策方式。

其次,去接触跟自己三观不同的人,碰撞出新的可能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任何一个人都被困在信息茧房中,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和资讯,都是我们感兴趣的,或是可能感兴趣的。

大学时期,来自不同环境,不同地方的同学,其实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

在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话题,同学们展开讨论和质疑,这期间我们会意识到原来思考的方式是如此多种多样。在课余时间,可以一起讨论信仰、观念,不受约束的去畅谈自己的经历和对未来的想象,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美国作家路易斯.拉帕姆在回忆自己在耶路大学的经历时说:我大部分的收获来自坐落在小教堂上唯一一家24小时营业的餐厅里,我们天南地北的讨论各种话题。在那里,我们讨论的话题五花八门,包括上帝、人类、存在主义等等。课堂如同一个沙盘,个人需要努力沙海识珠

他这句话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这些讨论中会有很多亮点,我们应该有独立思考和辨别的能力,但前提是你要有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和心态。

最后,花大量时间独处,用这些时间了解和建构自我

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苏格拉底之所以被誉为最有智慧的人,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无知有认知,而在当时的希腊没有人做到这一点。

可认识自己这件事,不是那么容易,需要有大量的独处时光,并且需要使劲思考,而不是浅尝辄止。

倘若我们能遇见一个导师,当然很好,但更多时候到是可遇不可求,更多人了解自我的课题,还得要靠自己完成。

了解自己最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以及自己已有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受谁影响等等问题。

然后,用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去更新我们的认知系统,加上行为的改变,去构建一个更好的自我。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发现:我们已灌输给每个人一个思想,自我是任何一个人都已经拥有的。可实际上,摧毁和重建自我,是人生很重要的课题,并且贯穿我们的一生。

写在最后,特别想推荐给即将高考的学子和家长们一部纪录片,《徒手攀岩》。里面的主人公艾利克斯,他是一个攀岩爱好者,他这一生为攀岩着迷,不断地为攀岩努力着,前几年他已经徒手攀岩上了美国的酋长岩。

他主动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职业,并且为此他也接受随之而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虽然很多人无法理解这种生活和状态,但他真正实现了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获得了不错的收入,活出了自己的满意。

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爱德华.泰勒曾有这样的洞见:每个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自私的,你的使命就是要建立自我。

读大学并不是为了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而是为了寻找自我,构建更好的自我,创建自己最喜欢的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