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热线  >  新闻  >  成都武侯区智慧引擎催生教育新三态

成都武侯区智慧引擎催生教育新三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1-05-12 18:25:17  阅读:94998 来源:中国教育

“周日上午10点,准时抢课!”最近,成都市武侯区的中小学生总要约定抢课,他们抢的不是学校的兴趣课,而是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体验课程。“智慧教育不是简单的‘教育+技术’,而是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生态。”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局长陈兵说。2019年5月,武侯区成为教育部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明确提出了“为学生发展提供适应的教育”的核心理念,致力于课堂教学和评价方式变革,教育资源服务供给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区域、学校治理模式创新。作为全国首批8个示范区之一,武侯区如何开展智慧教育实践,催生教育“新三态”变革?本期系列报道聚焦成都市武侯区。

深度融入课堂,构建教育教学新生态

“同学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在成都举办,届时有很多志愿者参与会务服务。请问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评测志愿者英语口语水平呢?”

日前,在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的人工智能课《让小飞评测你的发音》上,教师陈川带着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需要动手编程、设定标准,再模拟车牌,最后根据真实需求不断优化方案。

校长段晓莉介绍说,这样的课堂其实已经是学校常态,近年来学校先后开设编程猫等创新教育校本课程。目前已经实现了从零散兴趣小组到常态班级授课的跨越,累积超过60%的学生参与过创新教育课程学习。

课堂教学是教育生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启动时,武侯区就将关键点着眼在了课堂变革。

“关键点着眼于此,我们是有底气的。”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院长周文良说,早在2018年武侯区就开展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全域整体推进工程,将机器人、3D打印、开源硬件、STEAM创意科学、创意木工5个类别的人工智能教育覆盖至区域内52所学校,以每周1节或1次集体活动的频率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或人工智能兴趣社团。

而另一方面,则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如何借助技术,让线上教学变得精准而高效,是探索课堂变革的首要问题。“经历了疫情期间大规模应急式的线上教学之后,学校把‘混合式’教学的常态化应用和‘智慧教育’课堂变革探索相结合,作为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契机,科学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北二外成都附中校长何光友谈到,学校在2020年5月正式复课后,探索“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目前已逐步实现利用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

2020年,武侯区又启动实施师生信息素养优化提升工程和智慧教与学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在全区中小学选拔8名首席信息官开展跨校指导,遴选50名“种子教师”在学校引领智慧教育课堂变革,组建45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领衔800余名成员开展智慧教育研究。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南区学校就是“智慧教育项目试点校”之一。学校作为武侯区儿童成长数据画像研发的牵头单位,建校伊始就致力于“云上南区”智慧校园建设,不仅在教育教学、校园环境、家校互动等诸多方面实现智能化,而且依托智慧教育应用空间,采集儿童成长数据,构建儿童成长数据画像。2019年9月,川大附小南区校长金艳还发起成立了武侯区儿童成长数据画像研发共同体,倡议全社会加入对智慧教育的研究。

2020年11月,《成都市武侯区智慧教育建设五年规划(2019—2023)》发布。明确实施九大工程,快速推进现有教育制度以及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从而促进武侯教育的系统性变革。让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新生态形成。

打造场景资源“共同体”,构建智慧服务新样态

“《星际探索者》面向全区学生开放,背后提供支撑的是‘一卡通行’的平台和机制。”武侯区教育技术装备与信息中心副主任敖静介绍,教育服务新样态是武侯区智慧建设的三大目标之一,包括“一网通用”“一卡通行”“一空间通学”三大工程。

具体而言,“一卡通行”是通过促进校内资源场景有效利用,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成长。坐落于北二外成都附属小学的武侯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总面积约700平方米,集互动课堂、活动空间、实践体验、展示展览于一体。基地配套4门课程800余节活动课,全区学生可通过平台网上预约,免费参观、学习。

“在这个基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与真实的卫星进行互动,通过向卫星发送电码,接收到卫星实时发送回来的信息。”北二外成都附小副校长许平表示,现在很多学生对外太空的相关知识很感兴趣,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进一步激起了同学们对月球探索的热情。

“这样的场景课程,到2022年底,武侯区将开放不少于20门。”敖静告诉记者,到2023年,武侯区“一卡通行”还将引入社会文教场景资源,实现校内外、多部门教育场景协同育人。

而“一网通用”侧重于以技术、网络、支撑环境的优化升级。日前,记者走进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发现,在武侯区“校园雪亮工程”推动下,学校全校教室实现了教室灯光“按需照明”“防蓝光、防眩光、防频闪”,师生们在更加科学和舒适的光环境中开展教学。“教室灯光设置有上课、考试、午休等多种模式供师生切换。”学校后勤处主任周英姿说,因为有人体感应技术,真正实现了人走灯灭,人来灯亮,最大限度节约了能源。

“我们希望以大资源建设,推动教育服务的个性化供给,呈现新样态。”敖静说,三大工程的另一个则是“一空间通学”,基于武侯区域教育信息化大平台三顾云开展,以资源融通为基础,支持项目式学习。通过这个项目将师生网络学习空间从信息化1.0时代的“人人通”,提升到信息化2.0时代的“人人用”。

搭建“驾驶舱”,智能治理呈现新形态

如今,在武侯高级中学,师生进出校门需要刷卡,出入宿舍和食堂消费同样需要刷卡。而每次刷卡信息都被存储在学校的大数据中心。有的住校生家长还收到短信,告知学生有多长时间没有到食堂刷卡消费。

“这是通过发现数据状态,进行数据比对,运用教育大数据寻找因果关系,提出建设性意见,解决教育问题。”武侯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人林迪介绍,武侯区在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之初,便意识到不仅仅是要“进校园”给学生开一门课,而是要融入校园,成为一种教育常态。

2018年,武侯区教育局设立了教育大数据应用开发组。如今针对教育系统应用繁多和数据孤岛等问题,武侯区建立起了1个数据枢纽、应用中台、资源平台三合一的数据中心,实现应用“大集成”和数据“大一统”。

“中心就像城市中的下水道管网系统,具有超前规划、融会贯通、隐形于下的特点。

原标题:成都武侯区智慧引擎催生教育新三态

”林迪说,只有数据首先实现融通,才能让“全域教育数据融合、全域应用融合、全域资源融合”的实现成为可能。武侯区智能治理新形态的建设,就是要服务于前面所讲的教学变革和服务变革,就是要为教育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撑。

过去,生源预测是一个让学校和教育部门十分头疼的问题,现在,武侯区运用大数据技术,尝试对区域常住人口、户籍人数、新生婴儿数、班级数、在校学生数等数据进行监测管理和研究,做到了学位预测精准化。此外,还实现了教育投入的精准化。林迪介绍说:“以前是撒胡椒面式的投入,现在通过大数据管理,哪些学校的哪些方面投入欠缺、投入缺口有多大,都能清楚掌握。”

目前,武侯区利用初步建成的武侯教育数据中心,已融通国家学籍系统、成都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武侯区教师数据画像、武侯区中小学、幼儿园近视防控等4个应用平台数据,初步实现“发展监测、远程督学、教学分析、装备管理、近视防控、督导评估、事业统计”等多个应用场景,为重点对象、关键环节提供可视化、可预警、可调配的治理保障。

责任编辑:常丽圆

原标题:成都武侯区智慧引擎催生教育新三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