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热线  >  新闻  >  教师为什么不会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

教师为什么不会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1-05-21 13:17:18  阅读:86743 来源:界面新闻

期以来教师发展面临着三大困境。

一来,传统技术难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缺少精准化、个性化;其次,教师专业学习投入难以高质量维持、学习低效;三是专业学习成果难以直接转化。

5月15日,在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主办的第二届未来教师发展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院冯晓英教授谈到上述问题。

在她看来,如今的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能够基于数据提供有证据的教学改进,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新的可能和解决路径。

“举个例子,长期以来教师的听课、评课靠专家来做,现在可以实现对课堂视频的人工智能的智能分析。“这个技术更专业,比专家的一双眼睛看得更全面,分析得更透彻。”冯晓英说道。

新技术在为教师赋能的同时,也对教师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不管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还是智能教育时代,这几年政策文件里面都阐述了两个关键词,一是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二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在冯晓英看来,这两个关键词紧密相关。“因为教师的核心素养就是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和创新的能力。”

疫情的爆发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是当下影响教育发展的两大变量。

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9年在人工智能教育大会上的贺信里强调“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昌忠也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建议“提升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定位、完善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制度体系”等。

“近年来,我国在‘为人工智能培养人才’和‘利用人工智能变革教育’两方面都作了大量的探索。”蒋昌忠在两会提议中表示,但是从当前发展状况来看,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教育变革,都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一方面需求很急迫,另一方面则是发展面临较大的瓶颈与困难。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方面,存在发展不够深入,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不足、人才培养底座不实、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不足、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影响褒贬不一等问题。

围绕人工智能教育,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刘嘉在第二届未来教师发展大会中表示,“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知识都是在一个有限空间里面,它是有边界的,一旦一个东西有了边界,人工智能把它学会就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

在刘嘉看来,“现在的教师主要关注的是教授知识,但对孩子的思维训练、三观(人生观、价值百科观、世界观)的形成相对来说做得比较少。正是对后者的忽略使得学生和老师的关系相对紧张,老师的压力也会比较大。”

“用人工智能来进行教学它一定会比人类做得更好,当然不是现在,而是在五年之内会发生的事情。”刘嘉称,“再加上心理测评对学生个性的了解,我们就可能实现孔子在2000多年前所提出来的因材施教,能够真正做到一对一。”

教师的职责也会因此发生巨大的转变。

“如果我们机械地把“教育”这个词拆成两部分,老师在未来‘教’的工作会变得越来越小,技术能够帮你实现这件事情,而教师更重要的功能是关于‘育’,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开发孩子的大脑,提升他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刘嘉表示。

“今天的技术对我们的教育的确有很大的冲击。”原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也表示赞同,但是人工智能到底能否替代老师?在刘长铭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今天的教育学、心理学还不是一门完备的科学,正因为它不是完备的科学,所以人工智能很难替代我们。不是人工智能的功能不强大,是因为我们的不完备。”刘长铭说道。

他具体解释道,“人工智能首先替代的是那些规则非常清晰的领域,比如围棋,但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我一直认为人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混沌的系统,我们说的每句话都会对他未来产生的无限种可能。不论技术怎么发展,有一点不会变,即越来越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会上,新东方(NYSE:EDU)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也表达了他对新东方老师的两点要求。

一是把课上好。“这是狭义上的好,比如说你教数学、教英语、教语文,你要把孩子带入对这门课的兴趣中,帮助孩子实实在在喜欢这门课,提高他在公立学校考试时的分数。”

二是,“希望每位老师都必须具备把学生的个性、性格、品德和健康的身心带出来的能力。”

此外,俞敏洪还强调,新东方主要是以“补差”为主,“帮助落后的孩子重新拾回学习的信心”。

“新东方做的是被公立学校拾遗补缺的任务。因为公立学校不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细心辅导每一个学生,公立学校遗漏下来的学生万一跟不上,我们可以帮助公立学校的老师减轻一部分的负担。”俞敏洪表示。

责任编辑:王彩屏

原标题:教师为什么不会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